忙爸爸當久了,容易變成盲爸爸,錯失孩子重要的成長歷程,親情一點一點淡薄。忙爸爸如何調整自己的時間,不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
文/吳若女
康健 第081期 2005/08/01 出刊
有一個名叫辛西亞的美國小女孩,曾隨父母搬到愛爾蘭住了三年,結果回到美國讀三年級時,不僅帶著濃濃的愛爾蘭腔,也從沒玩過美國小孩的遊戲如踢鐵罐、打棒球和跳繩,她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渴望被同學接受、也渴望交到朋友。
更糟的是她的數學能力,遠遠落後班上其他同學,她不但沒有求助老師,反而開始偷取考試的卡片和答案,作弊得到高分。由於表現優異,她開始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甚至當選模範生。
一開始辛西亞覺得飄飄然,慢慢卻受到良心的譴責,因為違背了父母所教導的誠信原則,不過八歲大的她卻已經不知如何收場,她為此痛苦不已,也經常在家發脾氣,感覺不安,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直到有一天,她和父親進行固定的私人談話時,再也忍不住哭倒在父親懷裏叫著:「我數學作弊!」
父親柔聲安慰她:「你把這件事藏在心裏真可憐,早些告訴我就好了,這樣我能早點幫助你。」
結果,父母一起為她想辦法解決,陪她去見學校老師,也請一位六年級同學為她補習數學。
辛西亞長大後回憶,至今她仍然記得放下重擔那一刻的心情,也感謝父親有固定聆聽她說話,和她聊天的習慣,否則她若繼續進行不誠實的勾當,不知道還會做出什麼事,走上什麼路。
她的父親,世界知名、出版《與成功有約》一系列書籍的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也經常回顧這段經驗,他說:「假如我一直忙碌著急,焦慮地趕赴許多約會,急著完成許多『更重要的事』,以至於沒有時間聆聽孩子說話,我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女兒會走上哪一步。」
有多少孩子能像辛西亞一樣幸運,有一個忙碌卻願意花時間聆聽且支持她的父親?
有多少父親總是推說「很忙,沒時間」,一再對孩子失約,或是要孩子「等以後再說」?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生活」的統計,有近六成五的父母每天花三小時以上陪伴6~12歲的子女,但仍以媽媽為主。
即使在雙薪家庭也不例外。每100個女性就業者中,約有75人(75.35%)花三小時以上陪伴子女;但每100個男性就業者只有不到48人(47.95%)花同樣的時間陪孩子。平均每兩個上班的父親就有一人十分忙碌,陪伴子女的時間有限、互動少。
爸爸為什麼這麼忙,是什麼事卡住了他們,讓他們陷在忙碌的迷思中,一點一滴流失親情?
忙爸爸的迷思
身為一家之主,很多爸爸習慣把認真打拚等同於對家庭負責、照顧妻小的全部,並且抱持著「事業成功,孩子理所當然會尊敬我」的想法,疏於經營家人間的親密互動。
淡江大學企管系系主任洪英正和許多正在職場打拚的中壯年男性一樣,每天、每個月都有做不完的事,要教書、演講、指導研究生、為企業做評估案、還有教會的服事,有一陣子總是被人追著跑,被催稿、催案子、催人情債。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好一陣子沒和兩個兒子聊NBA的籃球賽,也好久沒聽寶貝女兒講學校的生活,更久沒和太太促膝長談,分享心情。突然間心中有很強的失落感,一陣空虛湧上心頭,使他不得不停下手邊的工作開始思索:「我為什麼會這麼忙?」、「我需要這麼忙嗎?」
有心理學背景也專門為企業體做評估的他,決定為自己好一陣子的混亂忙碌做分析,他給自己一個內在對話的時刻:「我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結果他發現,得到的都是屬於外在、自己的好處,像是外面給予的肯定名聲或是金錢報酬,但失去的都是家人的部份,沒機會和家人吃飯,孩子看到的都是一個精疲力竭的父親。
他坦承,很多男人其實很喜歡忙的感覺,好像忙一點才會讓自己更有價值,更有成就感。但,忙久了也會變成習慣,甚至在忙碌過程中麻醉自己「男人就應這麼忙」,愈陷愈深。
「男人要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正確的剖析,」洪英正領悟,事業成功不是生命的全部。
在張老師心理學苑開設新好父親工作坊的親職教育講師林啟鵬也記得,自己在早期貸款購屋時,曾拚命工作賺錢,想早一點清償貸款,犧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一開始他自認是為了小孩和老婆,後來卻在內心細微深處體察到,他是為自己的內在動機在忙,不全然是為家人。其實真
的可以不用那麼急,慢慢來也可以。
忙碌也是很好的藉口
有時候,男人也想用「忙」來逃避親密關係中的困難與挑戰。
已帶領男性成長工作坊多年的林啟鵬觀察,台灣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普遍較少被鼓勵或教導如何和另一半及小孩建立親密關係,因此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面對妻子的抱怨或是孩子的需求時,常用忙碌來搪塞,因為快又好用。
但林啟鵬提醒,父親是小男孩生命中重要的男性典範,教他「男人是怎麼回事?」對小女孩來說則是她生命中第一個異性典範。如果男性能了解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多麼重要扮演的角色,他們就會更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了。
美國心理學家諾瑪.拉定的研究發現,有父親參與較多育兒工作的孩子,語言能力比沒有父親參與的來得好。而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也領先別的孩子。
也有其他研究顯示,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人格與情緒也較穩定,較不易有上癮行為。
而美國教育部教育研究促進委員會的研究則顯示,孩子上學後,如果父親能多參與學校的活動,學業和行為表現會比只有母親參與的來得好。
當爸爸的如果能投入父職工作,對自己也很好。布萊恩‧紐曼醫師也在《爸爸手冊》指出,父親可從育兒過程中更了解自己,也對別人有較深的同理與了解,思考能更加周延寬廣,性格也愈來愈成熟;也因為參與育兒,減輕另一半的負擔,婚姻關係會更好。
但很多忙爸爸,總在孩子出問題後才驚覺:原來親子關係也需要長期經營,如同事業一般需要付出心力。
一位在醫界服務的忙爸爸,家庭交由妻子一手打點,他只負責提供優渥的物質生活,幾乎沒陪過孩子。但曾經當選模範生的小女兒居然在國二時迷上網路,從網友處得到許多認同與安慰,之後還翹家翹課,流連於西門町。
後來事情愈來愈嚴重,父親終於出面「管教」孩子,但已邁入青春期的女兒毫不領情,憤憤表示:「爸爸從來沒關心過我,現在憑什麼來管我?」甚至還遷怒媽媽:「你為什麼要嫁給他?為什麼要生下我?」
最後,父親開始學上網,用暱稱在網路上尋找女兒,甚至到女兒可能出現的地方等她。經過許多努力,才挽回一個走失的孩子。
希望孩子未來變成什麼樣子?
沒有一個男人天生知道如何當爸爸,但如果能先問問自己:「我希望我的小孩以後變成什麼樣子?」也許更知道該怎麼做。
中興保全廣告宣傳室經理朱漢光就是在思考過這個問題後,用心陪伴教導孩子。
他和擔任國中老師的太太只有一個九歲大的女兒,他希望女兒獨立、有知識、人緣好,因此他和太太從小讓她自己睡一張
床,訓練她獨立。也從小為她講故事,現在她已經很喜歡閱讀,能自在輕鬆地吸收各種知識。至於人際關係,他和太太利用每個週末帶她出去玩,認識不同的人,培養她交朋友的能力。
朱漢光和太太分工,早晚照料孩子的生活,一起完成上述明確的教養目標,他確信,女兒在未來能擁有進入社會的各種能力。
「只要有心,不會找不出時間,」工作也十分忙碌的朱漢光分享個人的經驗。
忙碌,但不缺席
除了要有心,忙爸爸其實也可以隨著孩子不同生命週期的需要,適時參與,讓孩子得到父親的愛與關懷,「忙碌,但不缺席,」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提醒。
像剛出生的嬰孩,一直到學齡前,的確很需要父母密集的陪伴與呵護,如果沒辦法成為時間充裕的奶爸,至少也要成為他最好的玩伴。
「幫孩子洗澡,多跟他們玩吧,」已有生養4個小孩經驗的林啟鵬會如此建議忙碌的現代爸爸。因為嬰孩的純真可愛很容易讓人放輕鬆,忘卻一天的疲憊與煩惱,更重要的是,父親與孩子間親密的玩耍互動,有助於建立彼此的關係,是爸爸能給
小小孩最好的禮物,讓孩子從中得到安全感,覺得自己倍受重視與呵護。
當孩子進入小學時,他們會開始有自己的玩伴與學習,但需要父母在旁隨時解答疑惑。
現在是愛立信中國公司副總裁的蔡桐木在他新著《忙爸爸的私房故事》中自承,要一個忙碌的父親每天陪孩子做功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自己就經常要出差,無法在孩子身旁,但他卻要求自己把握幾個重點。
比如說,不出差時儘可能抽空在晚上陪兩個兒子閱讀、做功課及討論他們正在做的專題報告。如果出差了,就透過電話和他們討論手邊正在進行的學校作業。
此外,儘可能參加孩子在學校的家長會。「對忙碌的父母親來說,家長會是一個不能不參加的活動,」蔡桐木強調,花一點時間,如同定期健康檢查一樣,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包括他們的優缺點及人際互動。
有一回,蔡桐木和老師交談後,才知道孩子的作業經常遲交,而他和太太居然都不知道。身居企業要職的他深知時間管理和掌握進度的重要,於是回去用不責怪的方法和孩子深談,並且幫助他們克服拖延的壞習慣。
慢慢轉變為朋友的角色
當孩子進入國中,需要貼近孩子的時間就不是那麼多了,但卻需要更用心,慢慢把孩子當朋友,自己也有兩個小孩的林萬億教授建議。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想探索自己的世界,想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父母要放手讓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但在他們最脆弱、最需要父母時,要適時出現,伸出援手,「要和他們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林萬億建議。
除了面對面的關心,也可以善用現代新科技,像是寫email,上MSN,發簡訊,讓他們覺得父親也跟得上時代,酷斃了!
深諳青少年心理的林萬億笑著提醒,新科技不是只用來賺錢,也可以建立現代的親子關係,幾分鐘就搞定。
像有一個父親,無意間聽到孩子和同學通電話,得知兒子的朋友們都看過某部電影了,只有兒子還沒看過。他在第二天主動用手機發了一個簡訊給兒子,上面寫著:「兒子,星期六晚上去看電影好不好?錢放在櫃子上,請你先去買票。」3分鐘就搞定,兒子自然很開心,覺得父親如此關心自己。也曾有一回,他感覺孩子好像有什麼話想說,第二天也是主動發了簡訊:「晚上去吃飯好嗎?在捷運站等我,不見不散。」主動製造讓孩子說話的機會。
當孩子愈長愈大,進入高中大學時,當他們朋友的成份愈多愈好。在他們面對大學、留學或就業等人生重大抉擇時,當他們的人生顧問與諮詢對象,但不是強迫他們接受大人的想法。而且在他們重要的日子,像生日、重要的比賽或畢業典禮,忙碌的爸爸一定要撥出時間參加。
「父親的角色一定要慢慢轉變,從嚴父、規範者變成朋友,因為孩子是循著自己的生命軌跡不斷在前行,」林萬億語重心長地提醒。尤其很多父親十分忙碌,一轉眼,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長多高、改變多少了,還用小時候的方式與他相處,關係自然愈來愈疏離。
他比喻,孩子的成長像一部緩緩駛過的列車,父母如果沒跟上,就會覺得車子怎麼開得那麼快,只能在後望塵莫及。如果跟上了,還能一起在車上分享與同樂。
忙爸爸,以質取勝
忙爸爸除了彈性因應孩子不同階段的需要外,還可以「以質取勝」,彌補時間上的不足。
像成功大師柯維在出版《與成功有約》之後,邀約不斷,忙著到處演講、擔任顧問,四處奔波,他的書曾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年,在全球70個國家,以28種語言發行超過1000萬本。但他卻仍然能和九個孩子維持極親密的關係。
因為他和太太每週會跟孩子有定期的家庭聚會(可稱之為家庭時間或家庭會議吧)。他們讓孩子決定自己想做什麼,而他們也會在這段時間教導孩子許多好習慣,創造優質的相處時光。
有一位瑞典女士曾和柯維分享家庭聚會對她的影響。她說,她的父親是一個忙碌且成功的生意人,留給孩子的時間不多,
但卻願意固定和家人聚會,跟孩子述說他對生活的看法,這使得她覺得父親很重視他們,感受到深切的父愛。
此外,柯維也會和孩子有固定一對一的談心時間,以不評論但用心傾聽的方式讓孩子談任何他們想談的事情。像大女兒辛西亞在小學三年級作弊的事,就是在私人談心時講出來,讓父親能及時幫助她,走正確的人生道路。
而善於溝通、鼓勵人心的卡內基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也曾有一段時間因工作與孩子相隔兩地,那時又碰上他們的青春期,叛逆不已,他只好開始跟孩子寫信,他說:「忙碌父親能做的是以質彌補時間的不足。」
直到現在,他都很鼓勵企業界的朋友,不管是自己外派,或是小孩已到國外唸書,都要早日動筆給他們寫信,即使還住在一起也可以寫,分享嘴巴說不出來的關心與叮嚀。
只要有心,忙爸爸也可以是好爸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