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果實去年出了一本超級暢銷書《慢食》,直到最近拿到公關書,才趁通車空檔時細細閱讀,作者謝忠道是個美食記者與作家,近年長期旅居法國,這本書的文案這麼寫著:「我經常以法國對美食的角度在思考『吃』這件生活大事。而對台灣與法國兩地呈現出來的差異和對比,我比較多是傾向天秤上法國的那一端……」這段話很明顯的表現出作者對法國美食的偏好,在內文中提及台灣與其他各國的飲食文化時,很中肯的提出台灣的問題和現象,的確值得讀者深思。
先說書名為什麼叫「慢食」?印象中看過報導,原本書名是要叫「餐桌上的360度」,但是,厲害的編輯抓到這本書的中心精神,作者意在傳達「食」不單單是吃,而是咀嚼、是享受、是品嚐、是玩味、是精緻的完成。慢。食。在這裡是只將時間的價值在美食的領域裡呈現出來。看起來頗有哲理,再理解一下,所謂「慢食」,並不是反速食,它更在意的是大量生產模式下全球口味的一致化,傳統食材及菜餚的消失,以及速食式的生活價值觀。主張慢食的人認為:慢慢地進食,認認真真、全心全意、花時間和各種官能感知去慢慢地享受一頓美食,學習並支持這頓美食背後的努力及傳統。這對飲食文化所能帶來的影響,是超乎想像的。
書中提到我印象最深刻的兩件事。一是台灣飲食文化就是要快狠準,不然不僅跟不上旁人的進度,更重要的是好料早就被挾光光了。這真是一點也沒錯,從小家裡人丁眾多,每次媽媽一喊開動,大家總是狼吞虎嚥,不到十分鐘,一餐飯已經接近尾聲。雖然,學校老師或媒體報導總是提倡吃飯要細嚼慢嚥,消化才會良好,不只如此,也才嚐得出媽媽的味道吧,但口號終歸是口號,永遠做不到。我想看吃飯的態度和速度,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急或慢。這跟整個華人的飲食文化也是息息相關,早年農業社會,家家只有寒酸的籤薯飯,要到過年才可能會有大魚大肉,平時填飽肚子就很不容易了,也難怪吃飯會吃的這麼快。
另外,口味這件事,作者「虛擬的味覺」一文提到台灣到處充斥著人工合成的味道,例如味精、代糖、味素等等,現在外面餐館十之八九調味都免不了用味精、味素,只是量多量少的問題,就像作者講的,姑且不講人工合成調味料對身體有多大的害處,這些會逐漸取代我們對真實、天然味道的直接認識和體會,全然地痲痹舌頭的味覺。真的很可怕,小時候每個小孩都愛吃的科學麵,其實是許多人工調味的味精調味包,又辣又甜又鹹,小時候不懂事好吃過癮就好,管它是什麼,現在慢慢體會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好壞,對身體有相對性的反應和影響,才驚覺科學麵那是多麼毒的一種東西,而泡麵也是一樣的道理。
雖說如此,我們習慣了的台灣吃喝環境的不夠健康自然,以及從小建立起的味覺觀念,都被一一點破粉碎,也是因為有價值認知的破滅,才會重新建立自己對追求天然味覺的重視和體驗。
先說書名為什麼叫「慢食」?印象中看過報導,原本書名是要叫「餐桌上的360度」,但是,厲害的編輯抓到這本書的中心精神,作者意在傳達「食」不單單是吃,而是咀嚼、是享受、是品嚐、是玩味、是精緻的完成。慢。食。在這裡是只將時間的價值在美食的領域裡呈現出來。看起來頗有哲理,再理解一下,所謂「慢食」,並不是反速食,它更在意的是大量生產模式下全球口味的一致化,傳統食材及菜餚的消失,以及速食式的生活價值觀。主張慢食的人認為:慢慢地進食,認認真真、全心全意、花時間和各種官能感知去慢慢地享受一頓美食,學習並支持這頓美食背後的努力及傳統。這對飲食文化所能帶來的影響,是超乎想像的。
書中提到我印象最深刻的兩件事。一是台灣飲食文化就是要快狠準,不然不僅跟不上旁人的進度,更重要的是好料早就被挾光光了。這真是一點也沒錯,從小家裡人丁眾多,每次媽媽一喊開動,大家總是狼吞虎嚥,不到十分鐘,一餐飯已經接近尾聲。雖然,學校老師或媒體報導總是提倡吃飯要細嚼慢嚥,消化才會良好,不只如此,也才嚐得出媽媽的味道吧,但口號終歸是口號,永遠做不到。我想看吃飯的態度和速度,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急或慢。這跟整個華人的飲食文化也是息息相關,早年農業社會,家家只有寒酸的籤薯飯,要到過年才可能會有大魚大肉,平時填飽肚子就很不容易了,也難怪吃飯會吃的這麼快。
另外,口味這件事,作者「虛擬的味覺」一文提到台灣到處充斥著人工合成的味道,例如味精、代糖、味素等等,現在外面餐館十之八九調味都免不了用味精、味素,只是量多量少的問題,就像作者講的,姑且不講人工合成調味料對身體有多大的害處,這些會逐漸取代我們對真實、天然味道的直接認識和體會,全然地痲痹舌頭的味覺。真的很可怕,小時候每個小孩都愛吃的科學麵,其實是許多人工調味的味精調味包,又辣又甜又鹹,小時候不懂事好吃過癮就好,管它是什麼,現在慢慢體會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好壞,對身體有相對性的反應和影響,才驚覺科學麵那是多麼毒的一種東西,而泡麵也是一樣的道理。
雖說如此,我們習慣了的台灣吃喝環境的不夠健康自然,以及從小建立起的味覺觀念,都被一一點破粉碎,也是因為有價值認知的破滅,才會重新建立自己對追求天然味覺的重視和體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