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歲至3歲左右的孩子動的比說的擅長,所以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不妨和孩子多玩遊戲,從遊戲中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孩子感受到被認同感,自然就會有穩定的心緒,減少鬧情緒的行為。以下重點式說明2歲至3歲左右孩子的身心發展特質,幫助家長了解及包容孩子的反應:


情緒方面:
◎比一歲多的時期,較能自我控制,但對挫折容忍度及紓解的能力尚低。
◎什麼都是「我的」,對別人的所有權慢慢才會建立概念,才能進一步了解「分享」的意義。
◎有分離焦慮,會黏人,易產生不安全感。


行為方面:
◎需要很高的安定感,不太能接受臨時起意的變化,對每一件事情發生的一致性很要求。如果沒有辦法照著孩子心中所想的規矩行事,孩子經常會因不放心、沒信心而被激怒。
◎喜歡讓同樣的事情一再發生,享受其中規律的感覺。例如:反覆操作同一個玩法、指定要吃同樣的東西、老是拿同樣的衣服穿。


動作感官方面:
◎比一歲多的時期動作俐落許多,大肢體行動的穩定度大幅進步;於公園裡玩遊樂器材時,已能抓穩、扶好、簡單的攀爬及保持平衡。
◎熱衷於用雙眼來觀察周遭的人、事、物,任何東西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動作很快,常常用觸摸先行體驗,並輔以味覺及嗅覺來探索。


語言方面:
◎字彙量增加,可以組成一些不完整的短句,還沒有文法組合的能力。
◎說話器官尚未發育完全,所以說得很慢,通常男生比女生發展慢。
◎會用否定字來表達情緒;這個時期經常唱反調,常常把「不要」掛嘴邊,和父母間的衝突會明顯增加。




★透過扮演遊戲,幫助孩子對事件的認知,降低不安全感


這個年紀的孩子觀察力提升,開始很擅長像小鸚鵡似的學大人的言行舉止,例如:拿著手機學大人按按鍵打電話或自拍、學大人操作電視遙控器、或拿著圓盤狀的玩具學大人開車。當他們在玩這些遊戲時,表示內心已完成理解、記憶及喜歡的類化過程,所以家長可以善用道具輔助,讓孩子模擬生活實際情形,將會提升熟悉度、降低不安全感。


以看醫生與吃藥舉例,因為是偶發的情況,孩子不會有任何心理準備,也不會理解眼前陌生的醫生拿的東西是要做些什麼?為什麼要碰我?為什麼要吃味道很怪的藥;所以幾乎沒有孩子一開始就會乖乖的看醫生及吃藥,也不能理解這些是對自己好,為了讓自己恢復健康。有的家長會用「不聽話要打針」或「乖乖吃藥就送你禮物」暫時壓制孩子的反彈,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道。


面對這樣課題,除了大人吃藥時,刻意示範輕鬆勇敢的動作給孩子看、並一再重覆之外,像利用本月幼幼版推出的「小醫生扮演組」玩具,玩扮演遊戲來克服孩子的問題,幾乎是所有使用過的家長一致贊同的好幫手。透過扮演可以加深對醫生角色的認知,理解他的工作,並獲得親子互動經驗及使用語言的機會。


《摘自巧連智月刊幼幼版 2007年9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sswinnie 的頭像
    misswinnie

    Winnie's Wonderland

    misswi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