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到灣區後,最常被以前朋友問到或是媽媽之間的話題,不外乎小孩的雙語教育,最近在看龍應台和她大兒子安德魯合著的書《親愛的安德魯》,內容由三十六篇母子書信往返架構而成,記錄在德國克倫堡小鎮長大的十八歲安德魯和母親龍應台透過書信的坦誠對話,討論的話題很廣泛,從教育、種族、道德、感情、音樂、政治到生活態度無所不談,龍提到透過讀者回響,他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認識,渴望表達卻沒有共同語言,看著他們的通信,真誠交流感動的我的心,想像著當賓賓十八歲時,我們有沒有可能透過某種形式有這樣的情感溝通?

看到聽到太多例子,小孩帶到外國受接受西化教育,黑頭髮黃皮膚講英文,只會講一點點中文,文化認同混淆,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人的ABC。從朋友聽來一個故事,她父親的朋友是美國某學校校長,兒子在美國出生長大,小學以後不願跟爸媽講中文,爸媽講中文他回英文,他們也不堅持,到了中學叛逆時期,認為大人不懂他的想法英文程度不如他,更是對父母不理睬,這樣的小孩中文會聽講不會讀寫,英文程度可以,兩種語言略懂談不上精通,這位家長語重心長的說:「不東不西,不是東西,讓小孩打好中文基礎,持續不間斷的學,絕對不會錯」。

普遍台灣移民來的家庭,雙語教育是這樣進行,在家講中文上學講英文,週末上半天中文學校,反而是一些大陸移民的小孩,很多都不愛講中文了,這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態度。很多小孩上小學以後,因為諸多因素,如家長不堅持、英文比中文容易學等等,漸漸放棄上中文學校,中斷中文的學習。朋友說他的小孩小一時曾經向他多次抗議為什麼在家要講中文,因為,在學校整天講英文,回到家要轉換中文,覺得很累,這位媽媽很堅持在家的中文環境,如果小孩回他英文,他會說聽不懂請他再講一次,實際上他是懂的,只是要養成小孩的習慣,後來,朋友小孩可以很自如的語言轉換,上學或看見老外講中文,跟家人或看見華人講中文,他也是我在這目前看見中文程度不錯的小朋友。

《親愛的安德魯》書中討論到多語教育,安德魯說他有幾個好朋友,剛好都是混血兒,每個人都會兩種以上語言,甚至四五種,他很享受不同文化產生的衝突和樂趣,有次他和好朋友去看足球賽時,朋友是德西混血,朋友當然幫西班牙加油,安故意為阿根廷加油,看到一半兩人因阿根廷和西班牙人誰比較傲慢愚笨爭執起來,好友女朋友突然說:「要是你們都是純種德國人會怎麼吵?」他們同時說,那麼會悶死!語言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象徵,要是身為華人卻不說一點中文,有如沒有根的浮萍般漂浮不定,但在急遽地全球化下,要是不刻意堅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龍應台說到正因為克倫堡小鎮的種族文化多元,因此,她這個"外籍媽媽"在任何場合堅持和小孩說中文,一點也不引人側目,甚至德國人羨慕小孩有雙語甚至三語的環境裡成長,安德魯最她和安德魯說中文,但他不識中文,德文是他最流利的語言,母子通信使用英文。是的,灣區就是種族文化多元這樣的環境,某天在公園裡,遇見一位老外媽媽,她對她兒子說法文,同時學英文和西班牙文;Playdate認識的Amy,媽媽在家跟她說羅馬尼亞話,上學說英文。以前,我總會覺得在外對賓賓說中文,有點不好意思,其實一點都不用這樣,因為,這是在為孩子的母語學習打基礎,要是家長不堅持,還有誰會堅持呢?

我想起小時候家裡只說台語,當上學進入一個只講國語的陌生環境時,起初很抗拒,根本聽不懂老師說什麼,ㄅㄆㄇ是上小一才開始學,很多人像我一樣的背景,去上學依然愛講台語,老師為了推行說國語運動,只要有人說台語就要掛“我不說台語“的牌子,有老師更嚴厲甚至罰錢,於是,養成我自動轉換語言的模式,在家講台語上學講國語,所以,處在英語國家母語教學更顯重要,我相信只要堅持營造中文環境,小孩一定會學好中文。只要有機會或環境,我會鼓勵賓賓學台語、西文或其他語言,畢竟,多種語言會是成就未來的利器。

今天早上碰巧聽到星島廣播節目討論小孩暑期的閱讀計畫,聽到一句很受用的話「Read More, Write More」,小孩的語言程度要好,越早培養閱讀習慣越好,可以到圖書館借一些簡單字句的繪本書,學齡前小孩,先念給小孩聽,要是幼稚園就教小孩朗讀一兩遍,把不會的單字畫線,一起查字典了解單字意義,可以有效增進小孩的閱讀能力,想要寫一篇通順好文章,就要多看多讀,培養良好的閱讀力,讓孩子自己遨遊知識的書海裡,才能成長茁壯、青出於藍,不管任何的語言學習,這是不變的道理。

廣播中分享兩個有用的網站,也跟大家分享。

※加州閱讀分級書單(幼稚園以上)
http://star.cde.ca.gov
(click California Reading List)

※兒童發展輔導
http://www.childdevelopmentinfo.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sswi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