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位時代,建築發生了什麼事?」2003年9月誠品好讀探討了建築的新趨勢發展,專題中交大建築所長劉育東這麼說:「數位科技已造成建築形體的解放,在可預見的未來,數位建築會否產生獨特的美學風格?」是的,因為數位科技使得建築不再只是方正格子,更可以是柔軟、流線的,讓原本兼具藝術美感與實用性質的建築,在美學表現上有突破以往的揮灑空間。


被繁重工作壓的喘不過氣的我,因為這篇專題報導,再度拾回對建築欣賞的心情與感覺。其實,我只是個門外漢,並不具備建築的專業知識,充其量是愛欣賞建築的喜好者。對於建築的啟蒙,其實來自於劉育東老師,全是因緣際會,剛畢業時想找一份可以讀書的工作,因此,有幸當上他的助理,當時劉老師還只是在應藝所建築組教書,但是,由於有他熱心參與地方公共建築事務,新竹東門城得以再造重生,深受市民的青睞,於是成為新竹市中心的新地標,而有「新竹之心」美稱。大學時代就曾耳聞「體驗建築」課程,上課總是盛況空前,學長姐對於劉老師的幽默與教學給予很高的評價,但因久久開一次課而搶手,我無緣親自參與。趁當助理之際,便向老師提議再開一次課,多次央求下終於順利開課,於是,我開始進入永無止境的「體驗建築」之旅。


在諸多大師級建築作品中,最令我著迷的莫過於科比意(Le Corbusier)的〈廊香教堂〉,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落水山莊〉。廊香教堂特殊之處在於,不拘泥傳統流線型屋頂,不規則開窗的光影變化,趣味橫生,1955年完工後被譽為曠世的傑作。2002年七月台北美術館大手筆開辦科比意展,讓我喜出望外,終於可以接觸這位大師更多的作品,於是,便與好友克拉拉相約去看展,其中除了建築作品模型,更有早期的素描、油畫、雕塑等,有人說建築師的最高境界是英文所謂的「文藝復興之人」,意即全才之人,在細細欣賞科比意早期作品之中,即深深體會到這位大師確實具有藝術家的特質與天分,實非常人能及之。


《瀑布上的房子》一書作者就是非建築人憑藉著對萊特的熱愛,一一造訪萊特的重要作品。當初落水山莊興建之初,業主克夫曼夫婦原本希望能面向瀑布,但萊特說服了他們,讓建築物置身於在自然環境(瀑布)之上,而形成舉世聞名的經典建築。一個好的建築作品完成,除了要有優秀的設計者,開明不設限、有素養的業主,更是關鍵的一環,否則今日我們也就無法欣賞到如此渾然天成的作品了。


李清志說:「不可否認,萊特與科比意可說是現代主義時代建築界最崇拜的兩位偶像人物」,接著他說,「原來萊特的魅力是不分建築人或非建築人的,而建築的美好也不是只有建築人可以享受的。」更讓我心有戚戚焉,這也可以說明近年來大眾建築大放異彩,引起諸多讀者興趣,這股出版熱潮,關於建築的各類書籍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建築空間文化的確帶來不一樣的閱讀樂趣,其中田園城市出版專業、大眾建築書多年,出版品質穩定,勇於嘗試不同材質製作封面,表現搶眼,令人不禁對於他們長期走專業類型出版的堅持,感到敬佩,畢竟出版市場激烈,能在類型出版中搶得一席之地,實屬不易。不只是西方建築主題熱,中國古建築也隨之熱門,探討古建築再生及古建築欣賞,翹楚可要首推古蹟專家李乾朗。


建築是兼顧實用與藝術的美學表現,如科比意所說:「建築,可以喚起我們內心和宇宙的共鳴,決定我們各式各樣心智的活動,使我們感受到美的存在。」雖然,判斷建築的美醜時,主要從外表的形式而得,但究竟是美或醜,卻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答案,因人而異。更因如此,更需要培養自身對於建築的基本知識與素養,若人人擁有一定程度的鑑賞力,這個都市的整體氣質才得以向上提升,也促使建築的品質和水準更上一層。


《都市形影與對話》中提到,何謂都市生活?都市是由人、建築與自然環境交錯組合而成,「也許過去半個世紀,我們太忙於擺脫殖民統治統治的陰影,太忙於脫離貧窮和資本主義的控制,所以每個人都成了存活高手,卻也都成了生活的低能兒。「存活」和「生活」的思維是全然不同的,存活靠的是動物本能,而生活靠的是什麼?觀察都市生活、閱讀都市訊息,或許是現在都市人的基本知識,但是,待在一個地方久了,往往就習以為常,感覺變得遲鈍。」


是的,每天於都市之中忙碌工作來來去去,但卻很少放慢腳步,真正用心感受所居住的這座城市,我已開始想著,那天索性耍賴放自己一天假,無所事事的在台北街頭亂晃,先搭新生幹線公車去林安泰古厝,欣賞古厝之美,再去大安森林公園散散步,聆聽鳥叫聲,走累了,再轉車到中山北路上的台北光點,帶本書點杯咖啡,就能消磨一個下午……



Reference book
誠品好讀(No.36)
建築的涵意
科比意
瀑布上的房子
都市形影與對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sswi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