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不懂的幼兒,要如何教導他成為有禮貌的可愛寶寶呢?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外面去能受人歡迎、有好人緣、受到好的對待,因此若孩子表現出不禮貌的行為或言語,家長容易憂心急切,而忘了孩子的實際年齡與生活經驗。每個孩子的性情、成長環境不同,有的孩子可能日常接觸的親友眾多,不怕生、嘴巴甜,讓大人很有面子,但是嘴巴甜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還是需要成人長期的示範與引導。
除了日常的打招呼與道謝,我們也希望孩子遇到困難無法處理時,能主動求援並且會向人表達謝意。孩子的心理發展由自我中心開始,先只想到自己要什麼,經過很多年的發展過程,才逐漸修正成為社會人。兒童在嬰兒期,學到啼哭可以召喚親愛的人來照顧自己;會步行、說話以後,還要再學習如何表達得更明確一點。這個階段如果固定照護幼兒的成人因平日相處在一起,非常了解孩子的習慣而常不等他表達完全就直接回應、滿足其需求,那麼孩子發展語言能力和溝通技巧的練習機會就被剝奪了。日後離開父母的羽翼,進到幼兒園,當孩子體認出老師、小朋友和家人不一樣,不是他比一下、叫一聲或發頓脾氣,就能被了解而得到希望的回應,此時內心的挫折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從出生開始,我們照顧孩子的方式除了影響他日後主動表達與對外溝通的能力,也關係到自信心與社會化的發展歷程。
要如何引導孩子有能力在關鍵時刻主動向人開口說「請幫忙」、「謝謝」,以下分享一些循序漸進的觀念和方法:
〈一〉 耳濡目染的身教示範
樓下鍋貼店的二歲女兒看到有人進門,就用甜甜的童音喊著「歡迎光臨」、「要幾個?」家中開毛巾店的小朋友在學校玩打電話的遊戲:「請等一下,請問要幾打?」新聞曾報導一位小學女童已有能力一手包辦出宴客酒席。也曾聽聞一位幼兒學會了阿媽的口頭禪「夭壽!」這都是孩子在生活中不斷觀察、學習得來的經驗。孩子的心智發展如同海綿,會毫不保留的吸收、模仿他們所看見、聽到的情境。成人平日與親友相處和孩子互動中,有沒有落實自己一直希望孩子展現的行為與價值觀呢?還是我們對外也仍有些害羞、遲疑,心胸還可以再放開一點?有沒有對熟悉的家人在親膩中漏了份尊重,不知覺的用命令或指責的口氣說話?
〈二〉 由出生開始不嫌早
初生的嬰兒柔弱無力,眼睛也看不清楚,父母充滿愛心的照顧與呵護中,也別忽略了和寶寶對話及視覺的接觸呵!孩子雖一開始聽不懂,但仍要看著他,告訴他你們正在一起做什麼事,儘量避免動作快速、默默的幫孩子做事,或看著電視、邊講手機邊餵乳等缺乏互動的照顧方式。慢慢我們會乍然發覺:有一天拿起褲子時,小寶寶竟會舉起一隻腳來配合;準備餐點時,孩子已自動爬上餐椅坐好等待享用。「語言的說明」、「視覺的接觸」與「當場進行的活動」,三個條件同時出現可幫助幼兒建立整體的概念,等他有能力時就會主動配合。能做更多事時,只要多給孩子機會練習即可展現出來。告訴baby:「寶貝哭哭,肚子餓了,媽媽在沖牛奶,泡奶給寶貝喝。」「喝光了,好棒!奶瓶給媽媽洗,謝謝!」「萱萱起來了,早安!萱萱早安!」「媽媽早安!」「球,這是球,軟軟的,丟─。」當孩子第一次知道拿拖鞋給爸爸穿,第一次用小手輕撫媽媽受傷的皮膚,請趕快抱起孩子看著他,誠摯的讓他知道:「謝謝你幫爸爸拿鞋子」「謝謝你愛護媽媽,媽媽也好愛你」避免一些怕弄髒、怕麻煩的想法,澆孩子一頭冷水。
〈三〉 觀察、詢問、讓孩子自己作決定
看到孩子在嘗試自己套上鞋子,如果可以不趕時間,請在旁邊等孩子一下,觀察他的困難點在那裡?是否著力點不夠?還是我們選購的鞋,目前孩子還不能自己穿?坐小椅子還是地板上穿,孩子會比較順手?......等他抬眼求助,我們再開口詢問:「要不要媽咪幫忙?」孩子點頭示意,我們才介入示範。動作慢一點,讓孩子可以看清楚,分析成幾個簡單的步驟,並強調剛才我們看到他最不會的地方,讓孩子可以依循做做看,這就是初步引導孩子請求協助的過程。西方人習慣先開口問「May I help you?」就是這個意思。願不願意接受對方的協助,是個人自己的決定。別人的好意,僅供參考。重要的是,有沒有機會自己想一想、做做看,付出自己的努力。前陣子公車TV有個宣導短片,由任賢齊代言,示範協助盲人穿越馬路,有「拍、問、托、引」四個步驟,而非不由分說拉著對方就走,也是同樣的道理。
〈四〉 拒絕與等待
當孩子能自然而頻繁的提出「請幫忙」的要求時,就可以再幫他加一點「等待」與「諒解」的功課了。「請幫忙」並非萬靈丹,有時孩子的要求我們不方便立即配合,就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對不起,媽媽現在正在做什麼,不能馬上幫你,但是等……之後就可以了。」給他一個簡單的說明,等事情處理到一個段落,要記得剛才對孩子的承諾。對年齡愈小的孩子,等待的時間不宜過久。孩子發現大人有在認真處理,會容易順利發展出信任與諒解的情緒,下次更願意合作等待不耍賴。教孩子練習如何插入談話,也是很好的自我控制練習。我們可以教孩子:「看到媽媽正在和別人說話,如果你也很想和媽媽說話,可以安靜走到媽咪旁邊,拍二下媽媽的肩膀,然後把手放在背後等待,等媽咪把眼睛轉過來,有看著你的眼睛,才能換你說話。」並解釋說明:「當你拍到媽媽肩膀時,媽咪就知道了,但是媽媽要先把正在講的話說完,才能轉過頭來看你,你必須要忍住,安靜的等一下下。」
〈五〉 安全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隨機和孩子討論遇到不同的困難,不知道要怎麼辦時,可以向哪些人求助,要如何說清楚別人才會了解。介紹平日在不同崗位中協助大家的人,因為他們做的事,幫助了我們生活的那些地方,所以我們要謝謝他。隨著道德心的發展,也要教導孩子在外助人的前提,列舉可能會發生的各種情況,學習保護自己的身體,遵守安全規則。一般學校和相關單位都會印製發送宣導手冊,可以遊戲式的和孩子一起討論演習,加強孩子的EQ與應變能力;平日的新聞事件及剪報也是很好的教材。
〈六〉 培養感恩惜福的心
讓孩子知道,生活中能領受到別人的幫助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因為有司機叔叔小心開車,我們才能開心回家。」「因為有便利商店的叔叔阿姨,妹妹才能喝到喜歡的養樂多。」所以我們要謝謝他們,並且要對他們有禮貌。「因為小偉今天很快把飯吃光,所以媽咪可以早一點洗碗,講故事給小偉聽。」「剛才爸爸加班打字的時候,婷婷能小聲的自己玩玩具,沒有吵爸爸,謝謝你,乖寶貝!」「平平今天自己走耶,沒有哇哇哭要媽媽抱,媽咪的手就不累了,謝謝你,平平長大了,會幫忙,真好!」大人的感受也可以嘗試和孩子分享,讓孩子了解原來自己也可以幫爸爸媽媽的忙,並接受爸媽的感謝。讓孩子知道原來幫忙是一件這麼有成就感的事情。
「禮貌」不僅是狹隘的會說「請、謝謝、對不起」、「早安、再見」,更是同理心的互動,要傳達給孩子的是態度與情操的教育,尊重不同的個體,學習體貼別人難處,感恩對方的照顧。
有時看到父母為了孩子不肯開口打招呼,而在門口僵持不下;或是在責備之下,孩子才氣呼呼的擠出一句「對不起啦!」,並用小手隨便摸對方二下,表示有道歉了。如果孩子個性真的很ㄍ一ㄥ,一時無法表現出來,別心急,也不宜用強迫的方式要孩子屈從。記得筆者小時候只要家裡有客,就躲在房間不出去;國中時訓導主任每天站在校門口抓人,必須硬著頭皮大聲說老師早;高中以後因為當幹部,必須學習主動連繫班上事情;當了老師,更必須和家長談話溝通。自己的個性仍較內向,但明瞭自己在外面時,必須要適時說出該說的話。孩子再大一些,自然會因社會化的發展,尋求認同而修正自己,表現出有禮貌的行為。看見孩子的任何進步,都請稱讚他的努力,成長與學習是終生的歷程!
李素真-磊心托兒所資深教師
《摘自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2008年01月號》
留言列表